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为766.8,比上年增长28.4%。以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动能持续集聚成长,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人工智能是当前创新创业的重要风口,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现状如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哪些?应如何应对?
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成效显著
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我国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赋能经济社会成效显著,目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代表性企业超过4200家。
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学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对记者分析,人工智能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它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芯片,还包括光电技术、人机交互等,它是一系列的技术集合。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处于全球前列,部分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的最大优势在于应用层面,发展人工智能重要因素是算力、算法、数据,我们有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海量数据(603138)。在算力方面,我们在全球总规模居第二位,再加上国内政策扶持,形成了发展合力。”欧阳日辉表示。
在欧阳日辉看来,我国人工智能应用较好的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在电子商务领域。而在第二产业,智能制造、数字工厂也得到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跟一些场景相结合得较好,比如说,智慧城市、智能医疗、智慧物流、新零售以及这几年快速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由此来看,人工智能在很多行业应用得非常好。
核心技术瓶颈仍须攻关突破
尽管我国人工智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亟待完善。
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专委会主任委员刘大成对记者表示,我国人工智能面临的短板,一是在尖端算法、算力、基础理论方面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在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保护上,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完善,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安全等问题。
三是我国人才培养基础虽然很好,整体水平上升较快,但在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仍显不足。
欧阳日辉也认为,我国在原创性技术创新方面还有些短板,在应用过程中特别是人脸识别、信息过度采集等存在一定安全性问题。此外,使用成本较高,一些中小企业承担不了高成本,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成本越高,企业越用不起,越会阻碍其发展,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研发智能技术才能有支撑。
为使人工智能持续引领经济发展活力,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对记者表示,我国人工智能在理论研究、芯片设计、行业应用等方面都没有问题,最大难题是高端芯片制造方面的“卡脖子”问题,这也是整个数字中国建设最关键的环节。这是我国需要下大力气攻克的难题,应由国家重点投入和攻关,纯靠市场化根本突破不了高端芯片。
刘大成表示,一是鼓励创新。人工智能的核心,不在于它的平均值,而在于它的创新引领值。高端人才或顶级基础理论的突破,会带来较强的人工智能发展。
二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数据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
三是通过相应政策扶持,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市场的拓展。近年来,我国通过数据驱动以及数智化发展,有效推动消费、拉动内需。数智化能将供应链的要素进行有效聚合,使得原有的流程驱动升级为数据驱动,使其相互之间在各个环节上都能进行有效配合。
欧阳日辉认为,对于一些较前沿的技术研发,首先,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大力支持研发。其次,在应用层面,也要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应用,让其都能够用得起。此外,还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把政府、科研机构、科技平台、大型互联网平台以及商家等相结合,形成良好的研发和应用无缝衔接的生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对记者表示,一方面,要紧跟世界潮流,在基础技术上有所突破。基础理论层的突破,是整个人工智能思路和路线进入到新阶段的标志。另一方面,要夯实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做好数字社会新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