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边缘计算与AI技术、赋能电力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江行智能——
成立7年完成6轮融资 展现强劲“吸金”力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徐宁
成立7年,已完成6轮融资,几乎保持每年一次的频率,被红杉资本、保利资本、松禾资本、联想创投、百度风投等国内顶级AI投资公司“偏爱有加”。
作为电力边缘智能领域的积极创新者,南京江行联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行智能”)深度融合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赋能电力能源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屡屡获得资本市场青睐。
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为何如此能“吸金”?记者近日走进江行智能一探究竟。
精准识别数百种表计,管理者远程“一图纵览”
2018年江行智能成立之时,边缘计算无论在科研领域还是在工业领域,都算新鲜事物,国内边缘计算应用领域的初创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何为边缘计算?江行智能CEO庞海天博士介绍,就是把算力移到离数据源头更近的地方,相当于在靠近“设备终端”一侧,加了一道数据处理“中间站”,集网络、计算、存储、应用等核心能力于一体,先进行一次数据处理,无需做大量的数据回传,使得响应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不断提速,智能化已成为变电站巡视的主流趋势。“由于变电站分布广泛、数量庞大,实现对所有变电站实时监测的需求,正是边缘计算低延时、成本优化等核心优势的绝佳‘演武场’。”庞海天告诉记者,这也是公司成立之初,选定这个细分赛道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先进的边缘计算技术与传统的电力能源行业“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抄表是变电站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站内的表计各式各样,有指针式的、有液位试管式的、有数字显示的,种类达数百种,如何精准快速识别是关键。
“针对业务实际需求,我们自主研发的‘变电站远程智能巡视系统’,表计识别率处于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江行智能发电业务线总工程师雷超介绍,可以把边缘计算看作一个盒子,将部署在变电站之内的各种摄像头、传感器,甚至无人机、机器人等终端设备集成在一起,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人工智能算法的分析,再把分析结果数据传送到电力总公司的集控中心。
通过基于边缘计算技术的巡视系统应用,远程智能巡视替代了现场人工巡视,大幅提升变电站巡检效率、巡检质量及运行可靠性,管理者远在集控中心便可实现“一图纵览”,全面掌握变电站的运行状态,更省下了一笔不菲的运维费用。
随着新能源的需求持续提升,新能源场站日渐成为行业“宠儿”,江行智能也迎来新的市场。
“日常巡视中,我们把无人机变成空中飞行的摄像头,将看到的图像进行分析识别,找出表现缺陷、杂物覆盖、积灰等区域,为客户提供精准的运维信息。”雷超告诉记者。
虚拟电厂动态调节,“电力海绵”负荷管理
过去,在天气炎热等极端天气下,电力供应紧张时往往采用单一供给侧调整策略,也就是所谓的“拉闸限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如今,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成为主流趋势。去年6月,湖南湘江新区虚拟电厂正式启动,成为湖南省首家实体运行的虚拟电厂,江行智能成为13家虚拟电厂聚合商之一。
在江行智能新电业务线总工程师安旭看来,虚拟电厂也就是用电负荷管理与调控,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内容和重要载体,对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
“炎热夏天,空调调高1摄氏度可能对人的温感不会很强烈,但这1摄氏度对整个区域或是整栋楼的电力负荷影响却很大。”安旭举例说,他们就是在空调等各类耗电设备上安装上协控装置,全面“把脉”耗能情况,帮助用户进行智能化的局部调控,做好电力负荷管理的动态调节。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政策持续加码推动能源智慧化发展。江行智能将此作为主攻方向,目前已具备将负荷侧资源集中,参与削峰、填谷、调频、备用等电力辅助服务交易能力,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落地。
早在2022年底,江行智能联合江苏铁塔打造聚合商平台,可实现对上与虚拟电厂系统对接,对下与铁塔基站的运维监控系统对接,成功将全省基站蓄电池纳入江苏省电力需求响应范畴,实现批量调度控制。
“平台通过为不同的负荷设备建立相应的负荷基线计算、负荷预测等算法,可以精确评估各种不同负荷设备的基线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变化情况,实现可调节资源一站式聚合管理。”庞海天介绍,仅在2023年迎峰度冬期间,该平台成功响应负荷量超3万千瓦,获得经济效益超50万元。
同时,江行智能创新构建的聚合商运营管理系统,使铁塔基站化身具备双向调节能力的“电力海绵”,并在全国多省份的铁塔公司同步推进,为更多地区的电力需求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大模型精准适配“专家”,边缘智慧连通“最后一公里”
当前,大模型的热潮席卷全球。针对发电功率预测、设备故障识别、负荷精准预测等业务需求,江行智能创新性地推出面向垂直领域业务需求的“源问大模型”。
“我们通过综合分析新能源集控领域规章文本、巡检图像、设备传感器数据信息、电力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声纹信息等多种数据源,大幅提升大模型在电力系统中的分析精度和应用广度。”庞海天介绍。
输入一张变压器的图片,模型识别出生锈、破损的地方;听到声音有异,诊断出内部的变化、预测潜在隐患……“它不仅能够实现电力系统环境风险因素实时监测、识别分析人员违规行为,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实现设备故障的早期预警和处理。”庞海天告诉记者。
此外,“源问大模型”中还引入了混合专家模型技术,可精准调控动态调配最适配的“专家”,保障每一份算力都用在刀刃上,进一步提升问题解决的速度与精确度。
记者了解到,“源问大模型”适用于传统火力发电,也兼容水力、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方式,涵盖电网调度、发电智能巡视、发电功率预测、负荷预测和设备维护等多个环节,实现全方位赋能电力生命周期管理。
从成立之初不到10人,发展到现在近200人规模,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面对新趋势新风向,江行智能实现了数次重要的发展跨越。
目前,江行智能已拥有电网、发电、新电三大业务线,针对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4大边缘计算场景,形成智能巡视系统、新型电力系统2大核心产品线,并构建边云训推平台、复合模型平台2大技术平台底座,实现对电力全场景应用的深度覆盖,项目覆盖内蒙古、新疆、四川、河南、安徽、广东等地。
“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冲劲和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正是江行智能屡获资本市场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庞海天表示。
放眼未来,江行智能将加速新能源发电场站与变电站智能巡视系统、用电负荷管理(虚拟电厂)平台、园区碳管理与综合能源管控解决方案等产品布局。同时,在技术层面上将率先把复合大模型与因果学习机制融合,推动智能运维与辅助决策在工业场景中落地,用边缘智慧连通了数智化工业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