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以服务业数字化释放消费潜力
来源:     阅读:6149
网站管理员
发布于 2023-11-01 10:37
查看主页

从消费发展趋势来看,近年来,我国实物消费在全部消费盘子中的占比日趋下降,服务消费占比持续上升。在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升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服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比重仍将上升,服务消费是消费增长潜力所在。服务消费不同于实物消费,具有信息不对称、供需匹配难、服务半径有限等问题,服务业数字化将解决服务消费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并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服务消费是消费增长的潜力所在

  

从经济发展现实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成长,居民消费整体上正从温饱型向舒适型、发展型、享受型持续升级,服务消费在全部消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自2013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由人均5246元增长到2019年的9886元,在全部消费支出的占比从39.7%增长到45.9%。期间,居民消费支出由13220元增长到21559元,增加了8339元,增长65%,而服务消费支出增加了4640元,增长了88%。服务消费支出增量占全部消费支出增量的比重超过一半(56%)。同期,食品烟酒的消费支出占比从31.21%减少至30.16%,衣着占比从7.77%降低至5.84%。2020年至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服务消费的增速有所放缓。2023年上半年,人均服务消费达到5675元,占比达到44.5%,较2022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经济数据来看,服务消费已成为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所在。虽然今年以来消费增长整体较快,但实物消费的增长明显出现了一些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速自4月份以来有所放缓,7月份同比增长2.5%,环比下降0.06%,化妆品、金银珠宝、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实物商品的消费额在7月份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此相对应,1月份至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3%,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额14.4个百分点。这说明了服务消费在我国消费恢复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从消费潜力来看,我国商品消费面临着增长压力。家电、汽车、手机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已达到顶峰,并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以家电消费为例,我国家电保有量已超过21亿台,传统家电市场已进入到相对饱和阶段。2018年我国家电消费达到顶峰,全年销售额超过9000亿元,之后保持着平稳态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家电市场零售总额为8352亿元,同比下降5.2%,但略高于2020年的水平。以汽车为例,2017年中国汽车产销2901.54万辆和2887.89万辆,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之后出现了平稳下降的趋势。到2023年上半年,由于2022年的基数效应和购置税下降的影响,汽车产销量出现了正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其中乘用车零售销量为952.4万辆,同比增长2.7%。虽然出现了2018年以来的正增长,但总体上相较于2017年的数据,仍有一定的差距。到7月份时,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240.1万辆和238.7万辆,环比分别下降6.2%和9%,同比分别下降2.2%和1.4%,其增速趋势不再。以手机为例,万得数据显示,我国手机销量在2016年达到创纪录的5.22亿部,之后出现了较快的下降趋势,到2022年时,全年销量仅有2.64亿部,较之2016年接近腰斩。从非耐用品看,根据国际经验,这些商品消费在国民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其占比将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单纯依靠实物消费难以带动我国消费持续增长。

  

无论从国际经验,还是我国居民的消费态势来看,服务消费都将是我国消费增长的潜力所在。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服务消费在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时出现较快的增长。根据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典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服务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当人均GDP处在11000国际元时,美国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46%左右,法国约为38%,韩国、中国台湾分别为52%和48%左右。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可以发现,在服务消费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中,发展型、享受型的服务消费支出将快速增长,其比重提升幅度更为明显。根据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中国居民医疗保健、休闲文娱教育、交通通信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与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相同发展阶段时非常相近,并且这些服务消费支出比重都具有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的特征。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12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人均GDP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1万美元以上,居民的消费模式日益向发达国家接近,服务消费的增速将高于实物消费,占比越来越高。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摩根士丹利于2021年1月26日发布了名为《消费2030:“服务”至上》(consumption 2030: at your service)的报告,到2030年,中国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消费的崛起,根据报告的测算,2021-2030年间,中国的消费年均增长率为7.9%,其中服务消费增长率为9.2%、实物消费增长率为6.7%,这推动服务消费在全部消费占比中持续上升,从2019年的45%提升到2030年的52%。他们的研究也印证了我们的基本判断:服务消费将是消费增长的潜力所在。

  

服务业数字化是促进服务消费的重要途径

  

(一)数字化将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从而促进服务消费。服务消费本质上是体验性的,通过数字化重塑服务供应链,深度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能够更好地响应服务消费的新特点,推动服务消费多样化,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数字化推动了多场景协同。通过创造新消费场景,使消费行为从品牌化向场景化转换。尤其是线下线上协同场景、社交场景等,对消费需求起到了很大的拓展作用。例如,基于数字化社交的各类兴趣圈层的聚集和细分,促成了基于社交连接的消费,创造了新需求。这也是国家对服务业发展的期许。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数字化方式正有效打破时空阻隔,提高有限资源的普惠化水平,极大地方便群众生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

  

(二)数字化将解决服务消费过程中的信任机制问题,从而将潜在的服务需求挖掘出来。服务消费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并不一样。在服务消费之前,消费者对服务质量缺乏主观感知,而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信任对促进服务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在信任机制无法建立时,这种服务需求可能会变成一种潜在需求。在数字化过程中,一些平台企业积累了用户评价、企业行为、服务者特征以及其他相关数据,有利于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信用情况等作出客观评价,从而增加交易透明度,增强供需双方的信任机制。

  

以家政行业为例,近年来由于中国社会的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加之二孩政策、三孩政策的推行,家政服务潜在需求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我国家政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且线上需求增长快,家政消费预定线上化持续增强。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用户线上渗透率由2018年的47.8%上升至71.4%,短短3年时间上涨23.6个百分点;然而,同用户线上化率相比,劳动者线上化程度严重偏低,2021年6月,家政从业人员总量3275万人,家政平台劳动者平台月活跃量最高的仅29.4万人,线上化率不到1%。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有45.7%消费者认为雇用家政人员价格太高,显示家政服务领域的潜在需求要变成现实需求,需要有高的匹配效率和强信任机制,数字化通过加快信息传播、提高匹配效率、增强交易透明度、建立交易保障机制和质量追溯机制,有助于挖掘家政服务的潜在需求。

  

(三)数字化提高服务供需匹配效率,促进服务消费。很多服务业的特点是需要面对面服务,这需要消费者到店体验。而消费者到店过程,又面临着排队等问题,影响服务体验,从而使消费者可能减少服务消费。另外,由于服务产品无法被“拥有”,无法被储存、带走或以后使用,因此服务能力一旦被闲置,将造成永久性浪费。数字化可以提高企业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数字化预约、门店智能化改造等,合理分配服务能力的时空布局,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并改善消费者体验。数字化还能够提高消费者对线上服务的匹配度,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适合的服务产品。在现实中,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推动服务业供应链、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耦合更为高效,全链路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能提高服务者的效率。通过对服务的整个链路的数字化改造,从店面的数字化改造,到物流的数字化与精准化、上门服务的精准化,再到服务资源的智能化调配和到店服务的及时排队系统等,以数据和技术为支撑,形成一个精准而高效的系统,从而能更好地匹配消费者的服务需求。这种匹配效率的提升,明显得到了消费者的响应,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间,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三类应用是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网络文学,分别增长3492万人、3091万人、3592万人,增长率分别为8.0%、7.3%和7.3%。而这三类应用都是需要高效匹配的服务领域。

  

(四)数字化扩大服务半径,提高服务容量,推动服务消费。数字化通过将线下服务能力线上化,帮助消费者触达更大范围的供应商,并使消费者在享受服务过程中更为便利。例如,因为对便利化的需求,餐饮外卖在近几年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 亿,较2020年12 月增长1.02 亿,在各类调查应用中增速最为明显,网民使用率达到48.8%。研究表明,传统中小餐饮门店的服务半径一般为500米左右,而线上外卖的平均配送距离为987米,扩大了近一倍。

  

(五)数字化推动服务贸易,促进服务消费增长。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在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消费服务方面的潜力被压抑,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以及国内服务消费环境的持续优化,入境旅游消费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欧睿国际咨询的数据表明,2023年全球入境旅游消费将达到2019年峰值水平的83%,到2024年将全面恢复至新的高点。从我国的情况看,《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发展报告2019》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1.41亿人次,同比增长1.2%。其中入境过夜游客6290万人次,包括外国人入境游客3054万人次,分别增长3.6%和4.7%,明显高于入境旅游总人次的增速。2019年以来,该数据出现了一定的下滑,2023年,入境旅游仍面临着压力。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23年一季度只有5.2万外国游客跟旅行团到中国旅游,相对2019年下降了98%以上。根据世界旅游联盟等机构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景气报告》,2023年上半年中国入境游市场平均景气指数达到15,较2019年上半年上涨13个指数点。根据《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22—2023)》提供的数据,预计2023年入境旅游接待将超2000万人次。从提高入境旅游消费者的便利度来看,使用更为便利的移动支付显然会提升其体验。例如,2023年7月,微信支付完成外卡业务产品升级,完成了对支付场景、体验的优化,开放了小程序支付、免密代扣支付、扫码/被扫码、App支付等场景,从而便利于海外游客在中国的支付生活,这将对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政策建议

  

(一)加快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如前所述,数字化转型对扩大服务消费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更难于制造业,需要在政策方面予以更大力度支持。应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提炼出服务业数字化的共性特征、工具和逻辑,编制出对各方具有实用价值的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从而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的支撑。建立服务业数字化的人力资源、资金、算法算力等相关要素支持政策体系。

  

(二)更好地发挥平台在促进服务消费方面的作用。在实践中,数字化与平台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服务业数字化过程中,平台在汇聚需求与供给、提高匹配效率、解决信任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更大地发挥其在促进服务消费方面的影响。以平台为主体,建立政府与平台合作机制,支持平台突破最小临界规模,对服务业数字化进行试点示范。支持平台在信用机制构建、交易规则完善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从而扩大服务消费。

  

(三)为服务业数字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服务业数字化涉及一些新的领域,这些领域在审批、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并不明确,如数字医疗、数字文化等。这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破除服务业数字化的制度瓶颈,简化审批流程,取消不合理前置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本文为用户发表,不代表网站立场,仅供参考,不构成引导等用途。 新闻
279元 小米鼠标X1众筹开售:最高26000DPI 110小时续航
临平前瞻布局发力打造算力全产业链
用科技、时尚元素为传统产业“上釉” 上千青瓷创客活跃龙泉山区
南山智尚:塑造锦纶长丝的未来
机器人上阵,保定技师学院新校区智能建造亮眼

首页

分类

定制方案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