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正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2023年出台,构建起“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的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体系,但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圳如何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政协委员向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多条建议。
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
抢抓大模型发展机遇,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呈现出技术创新快、应用渗透强、国际竞争激烈等特点。国外大模型形成了以OpenAI、微软为首,Meta、谷歌等巨头并存的格局,国内百度、阿里、商汤、华为等积极加入,呈现“百模大战”的竞争态势。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向深圳市七届四次会议提交《关于抢抓大模型发展新机遇,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的提案》。
提案建议,深圳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政策保障作用,构建全市统一的算力底座,打造一个国家级公益性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鹏城实验室打造国家级公益性服务平台,将算力优先向本市大模型团队和创新企业开放共享。同时建议建立N个垂直领域应用中心,鼓励支持腾讯、平安、商汤、IDEA等各行业领军企业和研发机构牵头基于统一的大模型底座,结合行业应用能力,共同打造、训练、适配自身所处行业的垂类模型,探索大模型在千行百业中的垂直应用。鼓励中小企业探索更多“小而美”的垂直领域模型。支持企业深耕垂直领域,面向新能源汽车、智慧金融、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优势行业加快研发垂直大模型。
深圳如何打造更多大模型场景应用?提案给出三条建议。一是实行大模型投融资伙伴计划。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设立大模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引导专业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重点投资孵化大模型领域的优质创业企业。二是举办全国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大赛。依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将其主办的全国人工智能场景大赛主办权引入深圳,通过应用挑战赛、大模型发展论坛等,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优秀项目和团队提供配套支持。三是推动大模型技术与产业场景融合。利用人脸识别、图像搜索、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大模型应用试点示范。
市政协委员邓文俊:
大模型落地应用要破成本关安全关
大模型从训练、推理到落地应用,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成本;大模型训练需要高质量、大规模、多样性的数据集,尤其是各行业特定领域长期积累的专业知识;大模型的核心软硬件仍然依赖国外,算力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模型的数据安全、隐私安全愈发受到关注……市政协委员邓文俊向深圳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建议,突破成本关、安全关、人才关等四道难关,推动大模型落地应用。
邓文俊建议打造AI算力赋能平台,降低全行业使用AI大模型的门槛,让AI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众多企业已经在大模型开发实践中沉淀了成熟的落地经验,建议依托大模型企业的实践经验,由政府牵头引导龙头企业和行业组织,联合打造AI算力赋能平台,利用大模型训练推理前沿技术,整合全流程开发套件,鼓励中小企业低成本接入平台进行自有大模型的开发、落地,降低训练和推理成本,提升大模型开发落地的便利度。
邓文俊认为,利用企业内部的高质量数据训练出来的大模型,相当于一个掌握了企业私有知识的大脑,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实现大模型全链安全势在必行。他建议,依托AI算力赋能平台,鼓励平台直接提供安全组件,支持安全厂商提供针对大模型的安全产品和服务,在大模型开发落地全流程中整合安全能力,增强大模型内生安全能力,保障大模型安全及合规问题的生命线。同时整合深圳研究力量,加大大模型关键环节、核心组件研究支持力度,推进全阶段自主可控大模型落地。
市政协委员曾科:
打造数字经济“深圳服务”品牌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打造城市服务品牌有助于推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市政协委员曾科向深圳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建议,以打造全球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和全球数字先锋城市为目标的深圳,有必要也有优势打造“深圳服务”品牌的数字经济特色,提升“深圳服务”品牌的辨识度,有利于与其他城市形成差异化竞争,提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曾科建议,打造数字经济特色的“深圳服务”品牌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加大“深圳服务”品牌数字经济特色的营销力度,推动“深圳服务”品牌成为数字化服务、优质服务的代名词,强化投资者、消费者对于“深圳服务”的辨识度。
如何构建数字经济特色的“深圳服务”品牌形象?曾科建议服务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数字经济特色“深圳服务”品牌设计竞赛活动,鼓励传媒广告、品牌服务机构等参与创意设计、形象宣传、营销策划、精准推广等品牌方案设计活动,突出深圳的数字经济特色,凝练与其他城市差异化的服务品牌形象,提升“深圳服务”品牌价值。依托各类博览会、交易会、招商大会、论坛等重要展会,尤其是高交会、文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做好“深圳服务”品牌展示、宣介、推广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