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怀艳 通讯员 葛玲玲) 记者日前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金成教授团队在阿秒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人类进一步认识阿秒脉冲、拓展阿秒光学的应用场景等开创新局面,助力我国阿秒科学研究水平跻身国际前列。这一新发现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1阿秒等于10的负18次方秒,也就是百亿亿分之一秒。目前,人类能产生并掌握的最短阿秒脉冲为53阿秒和43阿秒。202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研究阿秒激光脉冲的三位科学家。
在阿秒量级时间内,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几乎看不到任何事物能发生变化,但在粒子层面变化是显著的。光一秒钟能跑30万公里,那么光在1阿秒时间内就走了0.3纳米,大约相当于3个氢原子的直径(约0.1纳米)。
针对阿秒时间单位内的物质变化,人们主要利用阿秒脉冲作为泵浦光源,将原子或分子中的基态电子激发到能量更高的激发态上,再用一时延的阿秒脉冲(或飞秒脉冲)来控制该过程,从而揭示物化反应和粒子运动的微观机制。
在以往的研究中,阿秒脉冲泵浦的过程被认为是瞬发的,阿秒脉冲自身的结构并不会对结果存在显著的影响。但金成教授及其团队经过3年研究发现,采用具有特殊结构的劈裂阿秒脉冲进行泵浦时,其结果与一般阿秒脉冲产生的结果大不相同。
利用阿秒脉冲,人们有可能从根本上(电子运动方式的层面)弄清楚疾病产生的微观起因、形成和发展;可将电子器件的运行速度提高几个数量级;可推进超导技术研究,提升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助力能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