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向未来
涵养科技创新驱动能力
创新,在江苏有着由来已久的良好氛围。江苏气象部门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
“为中国气象局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了新途径,提供了示范;为地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2023年10月,由多位院士领衔、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和相关高校领导、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对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三年建设期进行了全面评估,给予高度肯定。
“能出‘阳春白雪’的高水平成果,能开发‘下里巴人’的基础储备。”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刘端阳这样阐释研究院的愿景。在这里,为了让高大上的技术真正落地,研究院实行扁平化管理,直接建立5支科研团队和一个综合办公室,实行首席负责制。让科研人员免去行政事务烦扰,全身心投入到既定的科研上。
通过努力,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构建了概念模型,揭示了热带气旋登陆前后强度变化的长期趋势,探寻了浓雾天气发生机理,研究了江苏台前龙卷基本特征……
不仅是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江苏省气象局持续加强谈哲敏院士工作站、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实验室、交通气象野外综合试验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江苏气象科技创新始终紧盯业务需求,紧密结合江苏需求,聚焦区域强对流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和交通气象等领域开展研究,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赛马制”,连续两年作为中国气象局“揭榜挂帅”试点单位共发布6项榜单。2023年,制定实施《江苏气象科技研发目录(2023—2030)》,定三年,谋八年,着力优化科技研发资源配置,科学谋划大力推进江苏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江苏省气象局还不断加强局校合作、局企合作以及部门协作,持续与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学院等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交流,凝聚气象科教资源优势,汇聚气象科技创新力量。
得益于此,近三年,江苏省气象局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54个,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包括“优青”和海外“优青”项目各1项,62名气象工作者入选中国气象局和省级人才工程计划,江苏气象科技人才影响力不断提升。
江苏气象部门将牢牢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个总要求,切实将气象高质量发展“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以实物工作量为标准,大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美丽画卷上,书写江苏气象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