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本报2月22日讯(记者李小梦通讯员王昱岩)近日,国家天文台、齐鲁师范学院、国家超算济南中心联合研究团队,借助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发现一颗新的毫秒脉冲星。该毫秒脉冲星自转周期为4.55毫秒,距离地球约678光年,被命名为PSRJ1810-0622。该项研究是“中国天眼”基于我省完全自有科研资源发现的首颗毫秒脉冲星。
据悉,脉冲星被称为20世纪60年代四大发现之一,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形成的产物。脉冲星的研究,能帮助拓展现代物理学理论研究,对空天信息和太空导航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是世界科技强国竞逐的自然科学高地。
但在浩渺的宇宙中搜寻脉冲星并非易事,发现毫秒脉冲星就更难。“中国天眼”夜以继日地巡视浩瀚星空,每秒接收数据约1.6GB,相当于一部高清电影的存储量,每年新产生约20PB的数据量,脉冲星的微弱信号便隐藏其中。“因此发现脉冲星已经不是绝对依赖天文学,而是更多依赖数据计算和存储力量。”相关专家表示。
为此,该团队依托济南超算全球领先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对符合脉冲星特征的数据进行优化提取。“将现有国外开发的辅助预筛选脉冲星候选体软件‘PRESTO’移植在我们的山河超级计算平台上,进行算法改进和并行优化,提高整体计算吞吐量和效率。新算法相比该软件传统算法提速22倍,大大提升了探测到脉冲星的效率。”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研究员郭猛介绍。
但是,脉冲星被探测到并不等于成功认定。星体信号经过充满电磁干扰的宇宙到达地球,科研团队要筛除噪声信号把疑似脉冲星信号提取出来。“就像我们在嘈杂的市场里寻找一个特殊声音,就要收集不同声音数据并分析,然后才能找到这个声音。”齐鲁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王泽睿说。据悉,该团队已实现全自动A I对于筛选脉冲星候选体信息判别,准确率可达86.17%,最终找到219个候选体,并在这些候选体中首个认证了这颗新脉冲星PSRJ1810-0622。
2024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今年12项重点任务之首;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打造数字先锋城市。此次发现脉冲星是济南超算利用数据计算和存储优势,服务天文领域基础研究的一次探索。下一步,济南超算将依托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加快形成以空天信息产业为重要动能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