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购物、打车、点外卖、坐公交、观影、听歌、租单车或充电宝……免密支付、自动续费为日常消费增加便捷。然而,消费者一个不留神就容易“被”同意开通,从此悄悄扣费或再也没有支付确认的环节。想“一键退订”,就会遭遇漫长的时间成本和精神折磨。更甚者,“难退订难退钱”就和营销获客一样,本身就是商家利润的来源。
“一键订购”却不能“一键退款”,这种商业操作已经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全力缩短“刺激-交易”之间的营销环节,全力拉长“付费-服务”之间的兑现时间,全力制造“退订-退钱”之间的关卡,通过蚕食消费者权益来盈利,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策略。
按照市场交易的原则,明码标价、公开自愿是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商家或平台却能够玩出成千上万的游戏。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让消费者的钱包对商家打开一个口。比如长篇累牍地告知提醒,把最关键的付费方式藏在里面,就为了不让消费者快速看懂。又比如以各种小游戏、抽奖、打卡、送礼、领券等程序,让消费者沉浸其中,点击就开通了并非刚需的服务甚至借贷,过后很快就会忘记,但是钱包的缺口就此被撕开了。
部分比较正规的App具有短信提醒功能,会在扣费前进行提醒,起到了很好的告知作用。但不规范的依然占据大多数,因为告知也需要成本,且可能导致收益的直接减少。比如一些运营商,不会每月告知客户的消费金额,又或者只有金额而无项目。客户有心要查就得转弯抹角,微信公众号不行还得给客服电话,而客服可能下午6点就已经下班了。
现代人的忙碌,对商家来说就是商机,然而,对于不良App来说,这个商机还包括了“客户遗忘”。让用户付费而不消费,这已经成为商家的盈利来源。为了维护这个来源,还会在“取消服务”上极尽复杂之能事。好的App是“一键退订”“预缴原路返回原账户”。不良App则是设置各种门槛,比如要用户发起申请、给出理由、提交证明、电话确认、经过审核,只能选择指定银行,还得等一个月才可能退回来。其间用户得时刻留意,无暇留意就可能被“跳票”。这类App不只是在民间,甚至部分官营机构、事业单位的App也是如此运作。看似操作程序“反人类”,其实都是为留住利润。消费者真要投诉,这些单位还会甩锅给外包的第三方公司。
作为消费者,面对各种诱惑只能尽量保持克制,对各类App不要轻易就订个包年套餐或者连续自动扣费。毕竟大商家的条款都是专业人士参与制定的,条文本身恐怕少有法律漏洞,漏洞都在人性上,要想仅依靠监管实现维权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