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 吴云青
近日,南京远古水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以北范围)企业用水行为分析数据”在南京数据交易平台上架,6天即售出。购买方江苏银行已将所购数据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一项指标,应用于辅助开展授信评估。这是全市首单数据产品场内交易,标志着我市场内数据要素交易实现从“0”到“1”的突破,意味着我市在探索数据价值实现路径、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且具有示范性的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数字技术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从“互联网+”到“数据要素×”,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通过消费数据进行反向定制,根据征信数据开展授信贷款,利用医疗数据推进智慧导诊……在这些应用场景实现的背后,正是大量数据的加工、交易。推动数据要素的流通应用,能够通过解构重组、汇聚融合等方式挖掘出更多价值,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赋予经济发展新的内涵和活力。
对城市而言,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快人一步”,在发展上就将领先一步。南京是国内较早重视并主动布局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城市之一,相关产业及应用近年来迎来快速发展。2019年,我市在机构改革中新组建市大数据管理局和市大数据公司,统筹全市大数据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等工作。此次,在首单数据产品顺利成交的基础上,市数据局又陆续上架南京大数据集团HR在线、朗坤TrendDB时序数据库软件等多个数据产品。另外,作为江苏省首单停车行业数据产品,市城建集团的“南京‘宁停车’特许经营停车场停车行为分析数据产品”也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架登记。
当前,数据流通交易的需求日趋旺盛,参与交易的数据类别逐步扩大,数据交易产业链生态雏形初现。但也应看到,数据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其资产化之路并不平坦。一方面,由于涉及数据产权、数据安全等诸多因素,在数据流通交易中仍然存在一些堵点卡点,甚至是“数据壁垒”;另一方面,数据资产价值会随着不断加工、使用次数与人数变化、用户存在差异等而改变,评估不易、交易亦难,传统企业也普遍缺乏明确的数据资源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打通数据流通交易“大动脉”,仍需久久为功。既要做好顶层设计,由政府指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构建起一个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数据交易平台;同时,也要对供需双方的应用场景进行深入挖掘和引导培育,在实践中推动创新,形成良性发展的数据流通交易生态体系。
让数据价值“看得见、可实现”,其本质在于算力的“变现”。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当从数据价值的“看得见、可实现”做起,以数据的高效流通使用,创造更多应用场景,赋能各类经营主体的价值创造,进而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