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不断“上新”,探访春耕里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花
通讯员许天颖
上空有巡查无人机,田间有巡检机器人,看到麦田里的“小瘦麦”,机器人“保姆”连忙来“喂饭”。近日,记者走进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的小麦田,探访春耕里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数字农田”春耕忙,天空地一体化全过程精细化监测
春风拂来,绿油油的麦苗时而低头时而摇头,天空中的无人机正有序地为它们“体检”,而它的“搭档”——巡检机器人也在田地里辛勤劳作,“记录”着麦苗的生长情况。
时下正是麦苗的拔节期,科研人员准备为麦苗施肥。“你看,这块麦苗有点‘瘦弱’,可能在施肥的时候需要多关注。”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团队博士研究生王偲媛正在和伙伴们观察着、讨论着。王偲媛说,上空是巡检无人机,田地里是巡检机器人,它们在做同一件事情——收集这片小麦田的长势情况,这也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全过程精细化监测。
这两台机器传回的实时数据有啥用?南京农业大学智慧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汤亮教授介绍,他们利用无人机的多光谱系统采集的光谱数据以及巡检机器人采集的数据,结合氮肥管理调控诊断模型,生成氮肥施肥量分布图,也就是“施肥处方”,再把分布图输入到智慧施肥无人机中,无人机就可以飞到空中进行“变量施肥”。就这样,根据大数据,每一株麦苗都能得到不一样的照顾。
农田插上“智慧”翅膀,一人能管一两百亩地
有了“施肥处方”,就能“因苗施策”。农作处方智能化决策的精确之“源”在哪里?如何为小麦生产的绿色化、智慧化、科学化作出有效支撑?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云平台,就是这个聪明的家伙颠覆了传统耕种方式。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朱艳教授说,他们研发的云平台具有综合性功能,比如数字农田、农情监测、处方设计、作业管控、模拟预测、农技服务等。在数字农田部分,农户可以足不出户就知道自己家的农田在哪里、面积有多少、土壤状况如何、历史种植情况等,都可以一目了然。在农情监测模块,可利用传感器、无人机、遥感影像等实时动态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在这个基础上,利用相关模块,根据需要定量为农作物设计施肥、灌溉、喷药的“处方”。最后把“处方”发送给智能化的农机具,农机具就可以根据“处方”到田间精确作业。
数字化的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朱艳说,这主要集中体现在田间管理的“提质增效”上。过去一个农户只能管一两亩地,现在一个技术员搭配上系列设备、结合后台的“智慧大脑”,一个人可以管一两百亩甚至更多农田。
融合人才“慧”耕“慧”种,为传统农业添动能
为农业持续增添新动能,人才培养少不了,而在朱艳看来,融合型人才是“刚需”。记者了解到,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重点围绕智慧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和应用产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朱艳说,为了让农业新质生产力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学校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智慧农业本硕博贯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顶天立地”的智慧农业接班人。
王偲媛是智慧农业交叉学科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典型代表,她说,农学专业,其实和很多人脑海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印象不一样。这个专业除了掌握农业科学知识,还要学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在实践环节,要会下地开拖拉机、会操纵无人机等。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构建作物生长模型,预测全国粮食生产力和其产量差,并为不同地区提出缩小产量差的技术措施。未来,她希望将这些定量化的技术措施传输到农机装备上,让农机能够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精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