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走进西安工务机械段茂陵焊轨车间,一条2公里长的钢轨焊接流水线东西向笔直地延伸开来,一眼望不到头。这里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15个焊轨基地之一,年焊接长轨800多公里,主要供应在建高铁钢轨铺设和既有线钢轨更换。
4月22日一大早,薛继鹏已经在钢轨焊接流水线上检测刚刚焊接好的钢轨数据。他要综合分析这些数据,为焊接工艺提出优化方案。
薛继鹏是这个车间的一名焊接工。8年前,他从车间的粗铣岗位到监控分析室工作。当时,焊轨数据无法实现电子化存储和自动分析运用,一些钢轨数据存在缺项,导致钢轨不能正常出厂。
于是,薛继鹏发挥个人特长,对车间所有电脑进行病毒查杀、清理未知程序。为确保每天上千条的数据准确无误,他自己编写代码,解决了系统数据无法导出的问题,然后将拷贝出的数据与现场数据一一核实,用了一个半月时间,更正补全了所有错误和缺项数据。
钢轨的焊接质量关乎列车运行安全。在薛继鹏眼中,焊轨数据用得好不好,直接影响钢轨焊接质量。
“我的目标就是做自己的系统。”薛继鹏说,“生产一个完整的焊头工序多、数据多,我要做的就是让所有数据都能快速准确检索,并实现自动分析功能。”
探伤量化分析是提升焊接质效的核心。薛继鹏研发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仪探伤数据自动评估程序,将焊接接头探伤量化分析由10分钟缩短至10秒钟;编写的探伤图像文件伤损区域高频信号数据自动读取程序,实现了伤损信息自动分析。
钢轨焊接烧化末期的电流拉开时间不能超过1秒。以往,这个时间完全由现场操作人员凭经验把控。2022年,薛继鹏经过多次尝试,完成编程,成功将钢轨焊接烧化末期电流拉开数据提取出来,实现电流拉开时间卡控自动报警。
“薛继鹏组织搭建的智能监控平台不仅让每个焊头有据可查,而且还实现了数据分析与现场生产的有效关联。”该车间主任任立新说。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截至目前,薛继鹏累计编写4万余个程序文件、400多万行程序代码,相继创建50余个智能软件模块。他通过数字赋能,畅游数据海洋,让钢轨焊接工作方式更加科学有序。
万国强 邵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