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源日报
电能表是用来测量电能的仪表,又称电度表、火表、千瓦小时表。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团队利用电解原理发明了第一块电能表。至今,电能表已经走过了140多年的发展历程。
电能表作为计量电能的器具,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怎样的蜕变?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又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一起看看电能表的变迁之路。
191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间,由于工业底子薄弱,计费用电能表依赖国外进口,其中有瑞士、意大利、日本、德国、美国、法国、英国等生产的电能表产品。
20世纪50年代中期,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投产,成为我国第一个利用当时世界先进技术武装的电工仪器仪表制造工厂。1956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生产了新中国第一代感应式单相电能表。其后,我国先后成立了兰州仪表厂、青岛电度表厂、上海电度表厂、杭州仪表厂等。
20世纪70年代,新一代DD28型单相电能表开始使用。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标准化设计的电能表产品,具有体积小、性能稳定等特点,过载能力是标定电流的2倍,使用寿命5至7年。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生产出更为先进的86系列单相电能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DD862型单相电能表。这是我国首次达到IEC521国际电工标准的电能表。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发、研制、定型、生产长寿命技术电能表,1993年鉴定,1995年改型。典型的有上海电度表厂的FD95型和杭州华立电表厂的LD68型等。然而,长寿命技术电能表的实际使用数量并不多,很快就被电子式电能表取代。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研制电子式电能表。1993年,我国第一块电子式电能表诞生。随后,我国于1994年研制成功第一块三相全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
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采用全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更换变电所内的感应式机械表,随后又不断扩大应用范围。至此,感应式电能表作为一种传统的电能表,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电能计量的更高要求,逐步退出了电力市场。
2005年以后,全电子式电能表呈现爆发式发展,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越来越广泛。一块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除了能同时计量正向有功、反向有功、感性无功和容性无功电量,还拥有防窃电功能、事件记录功能以及数据通信功能等,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不同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各类发电厂的电量结算,大型企业用户的电力准确计量以及配电网自动化、能源(节能)管理系统等领域。
2008年前后,智能电网建设逐渐成为全球电网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电网公司在同期根据我国资源能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坚强智能电网”概念。
同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启动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智能电能表技术标准的研究工作。历时一年的集中研究,国家电网公司将智能电能表技术标准作为全社会共享成果,于2009年9月公开发布。
2009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在“计量、抄表和收费标准化建设研究”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内外计量、通信技术现状以及公司系统生产、经营、管理对电能表的基本要求,历时一年,完成智能电能表系列标准的编制,规范和统一了电能表的型式和功能,实现了电能表的远程费控功能。
智能电能表技术标准公开发布后,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我国电工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国内电能表生产企业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纷纷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促进技术升级,实现标准化制造。同年12月,国家电网公司依照智能电能表技术标准进行了首次统一招标工作。这次招标,标志着智能电能表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自2020年起,根据现货交易市场非统调电厂计量装置升级改造方案要求,电厂的发电机端电能表和上下网关口电能表更换为2020版智能表,满足4位小数存储的功能要求,拥有更大的存储容量,开启了全新的智能电表时代。
智能电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而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基础数据的重要来源,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实现更好服务:一是让远程采集的数据更客观、更准确;二是可以让用电故障发生时得到更快的响应;三是防止人工抄表带来的人为差错。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关注“耗电大户”,养成良好的用电习惯,不要让液晶电视机、机顶盒、电脑显示器、变频空调、路由器、微波炉、热水器等电器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家中长期无人用电时,建议断开总开关(总闸)或者断开不必要的分开关或者拔掉电源插头,留下冰箱等必要的用电即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电量。
小小电能表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进口到国产,从机械到智能,电能表的发展历史也是中国电力发展、科技进步和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未来,电能表将持续精准计量,在时代发展、数字应用中,积极发挥在智能用电、双碳治理等方面的作用。
(内容由国网济源供电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