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本报记者 李倩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天气预报;浩瀚太空中,其实也存在着复杂的“天气”,即空间天气,提前预判掌握空间天气的走势同样重要。
现有的空间天气预报多采用统计规律和半经验公式,预报员通过对观测数据等分析推理,并结合经验预报出未来的空间天气趋势。为进一步提升空间天气预报能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天气中心”)一直致力于发展独立自主的空间天气预报技术体系——
基于自主研发的耀斑预报技术,以神经网络方法为基础的太阳10.7厘米射电流量(太阳 F10.7指数)和太阳质子事件预报技术,大大提升了太阳活动的预报准确率。
太阳风扰动传播(专家库模型)、地磁指数预报等短中长期模式的建立,有效提高了地磁暴预报水平。
首个业务型地磁指数——地磁单台站小时幅度指数(rH)的研发,可以快速、精细地捕捉地磁扰动特性……
根据预报业务需要,空间天气中心在前期第一代、第二代业务平台基础上,于2022年开始建设第三代智能化空间天气预报业务系统,采用“云+端”技术架构,将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全面应用到预报建模和分析中。正在建设的我国第一代空间天气“全链路”初级数值预报业务平台,将具备对太阳风暴传播、演化及其对地球空间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能力,全面提升空间天气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在业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空间天气中心始终注重标准规范建设,完成了国内首部《空间天气业务预报规范》,正式发布了24种预报产品,并初步制定了预报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经过20年的建设,空间天气中心已初步构建了监测、预报和服务三位一体的业务系统,具备对太阳活动、行星际、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等日地空间关键区域的关键要素做出长期、中期、短期预报以及预警和现报的能力,形成系列化预报产品,关键空间天气参数的预报准确率与国际水平相当。
2020年4月,国际民航组织(ICAO)正式批准,空间天气中心联合民航气象中心加入全球服务序列,成为ICAO全球空间天气服务的四大中心之一,并于2021年11月正式投入业务化运行。每一次在全球空间天气中心的当值,都是一个国家空间天气预报水平在国际上的一次综合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