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气象报
本报记者 闫泓 通讯员 赵瑞霞
在中国气象局的整体规划和推动下,国家气象中心启动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已有十年,如今已初步建立较为完整的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技术、系统、业务和产品体系。
基于大气演变的机理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应用,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从全国2400多个县级台站城镇预报起步,经历了由全国逐10公里向逐5公里的空间精细化,由常规要素向涵盖强天气及环境、海洋气象等全要素,由短中期向涵盖临近和延伸期的时间无缝隙,以及由中国区域向全球拓展和由近地面向三维立体扩展的空间全覆盖等发展过程,实现由稀疏离散点预报向无缝隙、全覆盖、精细化网格数字预报的飞跃。
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涵盖临近短时预报、短中期预报、延伸期预报、全球预报、三维立体预报、多源融合预报等多个子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算法、流程、产品和监控的全面自动化融合,还接入了自主研发的网格实况分析资料、再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式预报等资料,确保系统自主可控。气温和风等部分要素预报准确率高于国际同类产品。
近年来,国家气象中心推动 AI技术在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中应用落地,临近短时降水预报产品完成从传统方法到深度学习等 AI技术的应用升级,暴雨和大暴雨预报准确性再创新高,大暴雨 TS评分可达0.145。
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的成功构建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公众服务、行业服务、重大保障等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今年春季,在原有的“分作物、分灾种、分区域”全国农业气象灾害格点产品基础上,国家气象中心以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为基础,结合作物分布情况,新增全国公里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产品,并将产品分辨率从5公里提升到1公里,让农业气象影响预报更加精细。在流域水文服务中,以智能网格降水为基础,发展基于精细化水文气象模型的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与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关键技术及系统平台体系,有效支撑业务预报精度。此外,在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等领域,该系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