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深圳特区报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0到1”的原始创新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对一项可以赋能千行百业的“根技术”来说,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实现创新突破,再完成产业化应用就更难了。
结构超滑技术由中国原创,领先全世界。在采访中聊起这项新兴技术,清力技术总经理储俊重点讲述科研团队在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两次穿越“死亡谷”的历程。他说,在这个过程中,耐心科研与耐心资本,二者缺一不可。
耐心科研无需多言,选定一条原始创新的赛道,走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其中的每一步都必须脚踏实地。在中科院院士郑泉水教授的带领下,历经多年探索、反复试错,结构超滑技术终于从想法成为了现实,第一次穿越“死亡谷”实现了突破。
所谓耐心资本,就是引导资本做“时间的朋友”,不受短期市场波动的干扰,陪伴硬科技、科学家与创业者“长跑”。结构超滑技术诞生于清华大学,但最终在深圳找到落地应用场景,得益于深圳良好的创新土壤和产业生态。
当前,结构超滑技术已有了产品原形,正逐步走向大规模产业化,处于第二次穿越“死亡谷”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不进则退,稍晚一步即可能落后于人。推动新兴技术产业化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更需要立足长远和可持续。不妨继续引导资本发挥积极作用,时间终会验证创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