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新时代暨《通用人工智能》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挑战与机遇》的主旨发言。
我分享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挑战与机遇》。
首先,我想谈一谈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不久前,我看到一份高盛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在未来10年将带来全球GDP增长7%的影响,相当于累计经济增长7万亿美元;同时,麦肯锡也发布了一份报告,预测人工智能的应用将为中国经济带来63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对这两个预测,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看法,一方面我对同行做出的努力十分钦佩;另一方面,我也有一些疑问。过去,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变革是相对连续且线性的,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这些变化。在牛顿的世界里,上帝仿佛就是一个钟表家。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开始,你如果找到公式进行推演,就可能会推测到今天我们在这儿要出一本书,并且召开新书发布会,这可能吗?我觉得不可能。牛顿的物理学原理在物质世界是可以得到具体应用的,可以精确地预测到星球的运转。但是,到了量子时代,量子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人类主观认识纠缠在一起,再做这种确定性的、线性的、定性的预测,从哲学层面考量,我觉得这值得商榷。
当然,人工智能(AI)的未来发展对经济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影响。然而,我个人认为量化和确定性的预测是不可靠的。总体而言,我认为这样的预测低估了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这样的预测呢?因为这些预测是建立在传统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的。传统经济框架无法完全涵盖所有人工智能应用的影响,有些应用甚至不能被简单地归入经济增长范畴。例如,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或者工业方面,迅速提高了这个产业或者某个行业的生产效率,造成了产量大幅度增长,同时它也会带来物价的下跌,增产不一定增收。因此,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技术如果在短期之内提高了某一种产品的生产效率,可能会迅速降低它的产品价值,甚至价格。从物价或者GDP上反映出来的增长远远小于技术实际为人类福利做出的贡献。
另外,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应该完全体现在增加值的增量上。那么,预测GDP带来7万亿还是几千亿的一种增长,它更大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呢?这应该体现在对原有生产方式的替代和改变上。这种改变和替代效应,可能并不会带来经济增长。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在过去的20年中带来了许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增长提升了我们的福利。然而,很多电子商务取代的是传统的线下实体店销售,这并不是商业增长,而是一种替代效应。如果是人工智能替代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我们的需求并没有增加,那么它就不会带来大家所期待的那种增长。需求的增长意味着什么?以粮食为例,无论工业如何发展、农田水利如何完善、农药和基因技术如何进步,人类所需的粮食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不会迅速增加农业的GDP。同样,人工智能技术的提高不论如何,工业的总量也会受到资源和需求的限制。
因此,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替代效应,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一种转换。新的供给取代了旧的供给,但并未创造新的需求。如果只满足旧有的需求而没有创造新的需求,那么经济增长将是零。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福利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性提升。只有当新的供给创造了新的需求,满足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才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只是其对经济的影响的一个方面。即使人工智能不带来经济增长,它也会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福利。这是我与大家分享的第一点,即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
其次,人工智能会如何影响未来的经济周期。
大家知道,目前全球经济似乎处于一个下行周期。美国为了控制通胀,连续大幅加息,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中国在疫情之后虽然出现了短暂的反弹复苏,但现在从物价来看,从工业企业的利润来看,从环比数据,从PMI各种指标来看,下半年有再次经济下行的压力,甚至有通胀紧缩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呢?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不亚于蒸汽机、铁路革命、电力革命、20世纪中期的石油技术革命,甚至不亚于通信革命和互联网革命。我总体上认同这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生产力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具有技术革命的级别,但它所带来的影响时间可能不会像前面提到的那些革命那样长久。
为什么蒸汽机革命、电力革命可以带来50年的经济增长呢?我们把这样的周期叫做“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从需求看,经济周期受到总需求尤其是资产价格涨跌利率变化的影响。从供给侧看,这个周期大概四个层面。最小的叫“库存周期”,大约为3年至5年,许多行业目前仍处于“去库存阶段”。再大一点的叫“制造业的更新设备周期”,大约为9年至11年,一般是以10年为一个周期。再长一点的是“房屋建筑周期”和“基本建设周期”,20年为一周期。从2001年到2021年,中国的房地产和基本建设已经走完了一个20年的大周期。更长的周期是技术革命引起的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观察到,一次技术革命可以释放大约50年的能量。
但是AI的时间恐怕比这个要短,它更像互联网革命,为什么?因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即移动互联时代。同样一个技术,哪怕它的能量跟前几次技术革命能量一样高,它传播的时间更短,传播的速度更快。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大致预测这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将会带来10年至20年的经济增长。在传统房地产和制造业多处于衰退周期的情况下,数字经济、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所引领的技术革命将成为未来10年至20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和希望。
第三,人工智能对现代经济形态的影响。
在经济形态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延伸,属于信息态财富的创造。信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如星球运转的信息、遗传信息以及动物之间的交流信息。随着人类的出现,信息变成了财富,比如语言、文字、绘画、音乐、科学技术等都是我们的财富。然而,在农业和工业时代,信息财富并非主要形式,物质财富才是主要财富形式,而信息财富最多只是物质财富的附属品。随着互联网革命、数字经济时代、元宇宙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信息财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以美国为例,有数以万亿计的大型信息产业公司,如苹果、微软以及最新超过万亿美元市值的NVIDIA。即使是制造业公司,如特斯拉,其主要创造价值的方式也是通过研发和创造软价值,而不仅仅是制造硬价值。
在这样一个时代,研发不再是为生产服务。传统的以物质财富、生产为中心的时代中,研发是为生产服务的。而在信息财富为主体的时代,生产是为研发服务的。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在全球有成千上万家零件制造商、装配商。到底是苹果公司为这些装配商、零件设备商服务,还是这些零件设备商、装配商为苹果公司服务?毫无疑问,生产为研发服务。研发创造了软价值,而生产和装配只是兑现这些价值。研发创造的软价值占信息态财富80%,制造装配环节只创造20%的价值,这种“二八现象”是以后整个经济财富的常态。
所以谈到这里,我们就想,人工智能是信息态财富发展的一个高级形式。它不但可以独立运行、独立存在,甚至可以反过来控制物质财富的创造。我们不知道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控制人类,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信息态财富一定会控制物质态财富创造。中国一直重视制造业,这没有错。但是我们更要重视芯片,更要重视虚拟现实技术,更要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个软价值的时代,信息态财富成为主体的时代,一定要有新的科学的方法来认识新的价值创造的原理。
第四,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
在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影响的问题上,乔卫兵先生提出了一些观点。然而,作为学者,我希望从经济学原理的角度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探讨。
经济学原理里面有一个叫“生产函数”,Y = f(K, L)。这是二元要素生产函数,里面有两个元素,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劳动。资本和劳动在二元要素生产函数里面是相互替代的,可以多用一点资本,少用一点劳动,也可以多用一点劳动,少用一点资本。根据这个生产函数的推演,我们可以想象,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资本的作用将变得更加突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将越来越大,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将逐渐缩小。
当然,除了二要素生产函数,还要考虑到土地的三要素生产函数,甚至考虑到管理和技术的四要素、五要素生产函数。最新的还有第六个生产要素出来了,叫数据。不管这些数据、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是否合适,更多的生产要素挤占的无非是劳动的贡献。因此,不论是从两要素生产函数模型来看,还是从多要素生产函数来看,未来劳动在生产和经济当中的作用和贡献会越来越小,而技术、资本、数据、算法这些要素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考虑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如果劳动本身贡献变小了,就业未来一定是萎缩的。当然有人做出非常夸张的预测,说未来10年,50%现存就业岗位将会消失,这个对不对呢?我不做评价,大家可以去考虑。也有人做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例如高盛提出的观点,他们预测现在美国所有工作岗位中的60%在1940年时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在过去的80年里,新技术创造了60%的新工作岗位。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这意味着我们不必过度担心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虽然它可能会消除许多传统工作,但同时也将创造许多新的工作岗位。这种乐观的观点是否成立,大家也可以自行思考。
消除50%的就业岗位的观点确实过于悲观,完全不用担心的。但若说技术创造对就业影响是中性的,我觉得这一点也是不可信的。因为这次技术对就业的影响跟前面50年、60年、100年不一样,这次技术革命叫“人工智能革命”。人工智能就是来替代人工的,它怎么能不影响就业呢?这种影响可能会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就业辅助效应。辅助就业,即不会完全替代人工,但是会使人类工作更简单。同样是做建筑设计的,有AI支持,你会做得快一点,没有的话做得慢一点;有AI支持会做得好一点,没有的话做不了太好的效果,这叫做就业辅助作用。
第二个阶段是就业替代效应。当人工智能在某个工作领域中的应用超过50%甚至60%时,这项工作的存在必要性可能会减弱,从而导致就业替代效应。在未来的5到10年内,这种替代效应将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10年甚至20年之后,我们可能会逐渐看到新岗位的创造,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都将面临冲击。我们无法阻止人工智能的进步,但我们必须以前瞻性的方式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不再像过去那样乐观,因为生产函数定律指向了这样的结果。当然这个结果是不是坏的结果呢?也未必。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足够多的粮食,足够多的制造业产品,甚至还可以代替人进行服务,那不就是AI解放全人类吗?那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结果。如果AI真的能够解放全人类,在生产力不下降且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人们不工作了,也不见得是坏事,这是好事。但是挑战就是我们怎么去管理一个由大量有闲阶层组成的社会。大部分人不用工作,但是需要管理,这是我们要提前应对的挑战。
当然最后,我们可能很多人要关注人工智能带来的投资机会,主要在哪些方面。我觉得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大模型。现在美国几个巨头都推出了他们自己的大模型,中国甚至推出了几十个,投入了3年、5年、10年的时间,百亿、千亿美元的资金。我们很多市值几十亿的公司也可以宣布我们自己可以建设我们的大模型,我不知道这背后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总体来看,就像互联网时代成就了那么多互联网巨头一样,在人工智能时代,也会有全人类或者成百上千亿人都依赖于某几个大模型的情况。这些大模型的公司未来会形成垄断竞争的格局,会形成新的产业巨头,也会聚集大部分行业革命所带来的利润。
第二个方面,可能是算力和算法。总体来看,巨大的应用需求,一定会对算力、算法,尤其是上游AI芯片产生巨大的爆炸式的需求,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第三个方面,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它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的部分,才是真正做大蛋糕的机会。当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时,它不仅仅是替代旧有供给,满足现有需求,而是引发了经济的增长和变革。通过新供给,我们可以实现效率的提升、价格的下降,增加我们的福利,但并不一定带来利润的提高。因此,投资应该抓住那些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场景,这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
以上就是我关于人工智能对经济影响的一些浅薄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来源:独角兽DIGITALIZATION
1.为防止错过最新资讯,请将元宇宙三十人论坛设为星标⭐️
2.点击“赞”和“在看”,提高我们相遇的几率。
3.精彩文章,请点击文末左下角“分享”给好友。
元宇宙
三十人论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元宇宙三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