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初,人工智能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众多企业争相入局的过程中,国内各地也出台政策举措,以抢抓新的发展机遇。
7月27日下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不仅拿出数亿元的真金白银进行补助,更全方位为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提供便利。
大算力→大模型→大产业→大发展
意见中提到,要以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以优质算力普惠供给为基础,以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变革为关键,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实现大算力孵化大模型、大模型带动大产业、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良性循环,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
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算力+强算法+大数据”的产业生态,将该市打造成为全国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源地、数据共享高地。
并且培育国际先进的通用大模型1个、专用模型10个,培育高能级示范园区5个、赋能标杆企业20家、典型应用场景30个。
从这些不难看出,杭州市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十分清晰,发展方向十分明确。
从最为核心的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着手,培育通用及垂直大模型,推进企业落地、应用场景建设,并与实体经济融合,实现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大发展。
四项主要任务
1、建设多元融合算力支撑体系。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提升通用算力,积极扩容智能算力,协同部署边缘算力。
2、推进MaaS新模式,开展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中小企业深耕垂直领域做精专用模型,形成“1+N+X”的产业生态。培育1个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X个模型赋能标杆企业,做精做强N个人工智能专用模型。
3、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通过“规则+市场+生态+场景”四维一体推进数据价值化,全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数据市场体系。
4、推动算法模型与应用场景对接共建,打造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实现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如推进“治理+AI”迭代升级,推动在交通、医疗、商贸、教育、文旅、养老、金融等社会重点领域应用。以及推进“产业+AI”深度融合,“特殊场景+AI”创新应用。
八项重点举措
1、强化普惠算力供给。推进算力供给市政化,全市每年设立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算力券”,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购买算力服务。
2、增强模型创新能力。对参数量超过千亿,经权威第三方评测机构评测性能达到国内领先的通用大模型,给予牵头研发单位训练成本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围绕擅长领域开发专用模型,每年评选不超过10个性能先进并在杭成功落地的优秀专用模型,按照不超过研发成本30%的标准给予牵头研发单位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3、促进数据开放共享。遴选一批市级数据开放共享供应商,对年度数据服务交易额列全市前5位的,鼓励区、县(市)给予一定运营补助。鼓励区、县(市)和园区(平台)对购买数据服务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4、拓展智能应用场景。每年择优评选不超过10个标杆型示范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投资额30%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对作用发挥好的场景实验室,鼓励区、县(市)和园区(平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5、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评定一批市级人工智能标杆产业园,每年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给予运营经费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鼓励申报国家级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集群,对申报获批的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6、加强企业主体培育。实施“鲲鹏计划”,对首次认定的“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的奖励。
7、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择优评选一批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对年服务交易额超过2000万元的示范平台,每年给予运营经费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8、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加大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对人工智能领域紧缺人才在杭州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上给予支持。对引进国际性、全国性重要论坛等活动,正式落户杭州的,按照有关政策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从技术到应用,从资金到人才,此次杭州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可谓诚意满满。这对于参与到正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的企业和个人来说,无疑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未来,这也将为国内其他地市提供范本。
当然,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大幕的拉开,地区间的竞争将成为下个阶段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