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下面,前搜狗CEO、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留言:哈哈哈。表示赞同。
而此前就说公开说“大模型本身没有价值”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则留言说:“都是笑醒吧,又可以take free ride”,意思是大家都可以用免费的“轮子”了——OpenAI已经不再开源,而Llama 2的出现拯救了大家。
傅盛随后在其视频里公开表示,Llama 2将会让大模型白菜价、平民化,像自己这样做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才是正确的方向。
《量子连线》采访了一些在看人工智能项目的投资人,他们都表示目前已经不会再投“国产大模型”。业内许多人已经达成共识,大模型就是一堆代码,如果没有落地产业生态,意义不大。
目前看来,大模型需要生态,以及大规模资金投入,这也不是一般中小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能长期承担的,美国方面有科技媒体透露Llama 2目前保守估计训练成本高达2500万美金。而整合亚马逊云,微软等生态更是不可想象的资源。
百度高管吴甜曾在几天前表示,真正从底层做起来的大模型成本非常高,国内大模型终局将只有几家能活下来。
只是想不到终局来得如此只快速。
二、搞基础设施是浪费资源,硅谷创业者反而比较清醒
王小川曾在4月份说中国大模型比美国技术落后了3年,而百度方面则认为没有那么大差距,为此双发还打了嘴仗。
但不管差距多久,商业竞争先发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安卓系统如果晚两年发布,将不具备今天的生态;微信如果晚米聊两年出现,张小龙必然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正如《从0到1》所描述的,互联网是个能把先发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的领域。
也许是监管和中美环境,让中国大厂们,甚至创业者心存侥幸,觉得还可以有几年的发展空间,还能在基础设施上努努力。但是随着监管规则的落地,以及硅谷大模型基础设施的逐渐成型,再做轮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在硅谷,大部分中小创业公司并没有在重复造轮子,他们早已经开始研究人工智能应用方向。例如最近兴起的AI Agent概念——AI工具能够自主工作和反馈,感知所处工作环境并作出反应,通过自主决策和行动完成某些任务,还能通过学习、反思进行迭代。整个过程几乎不依赖人类的指令和监督。
例如Inflection AI是一个人工智能旅行私人助理公司,在6月底筹集了13亿美元资金。该公司正在开发一款私人助理,可以担任顾问角色,处理诸如在旅行延误后获得航班积分和酒店等任务,解决了人们繁琐的旅行事务。
另外一家初创公司Adept,筹集了4.15亿美元资金。Adept研发的模型Action Transformer(ACT-1),仅需一句提示语,便可以自行进入公司Salesforce客户关系数据库,完成一项据说需要人类点击10次或更多点击的任务。
而人工智能角色生成聊天软件Character.ai以10亿美金估值获得了1.5亿美元的投资,Character.AI允许用户以各种人物(例如明星、历史人物)等人物为模型创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还可以帮助用户去和自己的男女朋友聊天,以增进感情。
大模型,在未来更多将是像云一样的基础设施,需要的企业或者用户直接进行采购和调用。
一些接受采访的软件开发者对《量子连线》表示,调用大模型非常简单并且成本不高,一些开发者在今天已经开始测试调用 Llama 2。
甚至一些把自己的微信聊天接入了。之前他们需要使用一些类ChatGPT的开源软件,现在直接使用 Llama 2,有了 Llama 2 这样的开源大模型,自研的意义更小了。
傅盛预言,未来几个月,大模型开发者将面临大规模裁员。
而对于阿里云,百度这些All in大模型的大厂来说,Llama 2也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相同的价格,为什么开发者不去用价格更便宜,性能更好的大模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