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校园版AI会带来什么?
来源:     阅读:618
网站管理员
发布于 2025-03-07 10:00
查看主页

多所南京高校“尝鲜”满血版DeepSeek

——校园版AI会带来什么?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何洁

“你能回答哪些类型的问题”“作为南京大学的AI助手,我可以和你聊聊这些方向:学术问题、校园生活、泛知识领域、使用工具等,还想了解什么随时告诉我呀”……这是今年新学期南京大学推出的校园版DeepSeek,它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24小时在线,像无时不在的“智能老师”。不仅是南京大学,DeepSeek也在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大展身手”。当高校与DeepSeek相遇,会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校园版DeepSeek”的广泛应用是否会让师生产生依赖,懒于思考?

视觉中国供图

满血版DeepSeek上线

告别“服务器繁忙”

今年新学期,东南大学DeepSeek-R1满血版本地化部署以及服务上线,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全校师生推出DeepSeek满血版线上服务的高校。服务上线即引发使用热潮——上线一小时,并发用户数突破千人;上线近一周,日均生成超1亿ToKen(约1.5亿汉字处理量)。这几日,新升级的东南大学DeepSeek又跟大家“见面”,将服务入口进行了更新,并且支持上传文件,体验更加丝滑。

与此同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推出了专属满血版DeepSeek“智小航”。有趣的是,“智小航”还具备“风火轮、乾坤圈、混天绫”三大法宝,不仅响应速度快,知识储备丰富,还能实现随叫随到。

在教育教学领域,可以通过生成式AI与3D建模技术打造虚拟仿真课堂,为师生提供沉浸式艺术实践环境;在科研攻关领域,科研团队可以使用该系统对文物图像、古籍文献进行智能解析,大幅提升数字文化遗产保护效率……这是南京艺术学院满血版DeepSeek-R1人工智能系统。

因为满血版DeepSeek,老师有了“智能助手”,学生有了“最强大脑”,什么是“满血版”?如果说普通版DeepSeek是普通家用车,能满足日常需求;满血版DeepSeek则是“顶配版”跑车,速度快、性能强,可以满足更多需求,但它的“油耗”(算力需求)极高,在科研计算、分子动力学模型、气候的建模等需要大量计算的时候,“满血版”有效解决了“服务器繁忙”的问题,更适合高校的应用场景。

东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相较于蒸馏版模型,满血版DeepSeek-R1参数规模为671B,性能更强、功能更全,不仅支持复杂逻辑推理与长文本深度交互,还支持私有知识库融合,能够为教学科研提供定制化能力。同时,本地化部署让所有用户问答数据仅限本地存储,不用于任何模型优化或第三方共享,严格保障科研机密与个人隐私。

“AI助手”实时答疑解惑

教学科研样样在行

晚上近11时,登录“智小航”向其发问“帮我概括下这篇论文”,“智小航”回答“这篇论文简称‘YOLO’,是一篇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论文,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物体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实时、统一的目标检测。以下是论文简介……”“智小航”不仅是随叫随到,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智能客服,还是师生进行内容创作、论文翻译、代码解析的好帮手。

何安元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化处总工程师,“智小航”上线第一天,他们关注到师生提问率最高的就是“能不能用300字介绍下自己”“你能做什么”,认识到“智小航”的威力后,大家开始结合自己的需求询问专业问题。“南航的人工智能专业如何?我想选修的这门课主要内容是什么?相比于普通版DeepSeek,‘智小航’融入了南航自有的知识库,回答的内容更标准,更符合校情。”何安元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将该系统与学校公共平台相结合,让校园生活更智能和高效,“比如,学生直接输入预约场馆的需求,系统自动帮助完成,提高办事效率。”

东南大学满血版DeepSeek-R1通过本地服务器部署解决网络拥堵问题,推动科研与教学的智能化变革。不论学生的知识基础如何,这一“AI助教”都能实时给出个性化的答疑指导并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分析,进而定制化学习资源。

“AI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提供个性化解答,精确到每个算式、每段表述背后的逻辑,这是传统大班教学难以实现的。按章节顺序讲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恐怕难以吸引学生了。”东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陆金钰说,对此,东大开展多种适应AI技术特点的教育探索,包括个性化的伴学、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和跨学科的项目应用,“为了让回答专业而可靠,教学团队整合大量行业论文和教学资料作为训练数据。”

“针对艺术创作的个性化需求,南艺满血版DeepSeek-R1能够实时分析学生作品的风格特征与创作轨迹,生成多维度的学习反馈报告,帮助教师精准定位学生薄弱环节,实现因材施教的精细化培养模式。”南艺信息中心教师周凯告诉记者,本周他们即将上线“升级版”,支持AI生图、AI生成视频等功能。

借助AI再思考、再创造

不被“牵着鼻子走”

一方面,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在高校师生中掀起智能化学习的浪潮,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也引发新的关注,部分学生因为过度依赖AI工具,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合理使用AI工具?

“AI生成的文献综述可能弱化学生的学术批判能力,而技术赋能让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教授朱光建议,教师可以尝试“AI预研+课堂思辨”模式,即课前由AI完成基础资料梳理,课堂时间专注理论辨析与创新推演,尽可能保护学生的原创观点产出。

“直接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一刀切的方法不可取,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候要明确AI工具的使用范围与原则。”何安元表示,对于学生而言,AI工具不是“答案生成器”,不能被“牵着鼻子走”,大家更应该关注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快速完成资料搜索,借助其加强主动思考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教育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学校应该多布置一些具有引导性、课题性、项目性和设计性的作业,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表示,同时,学生在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时,应该注明使用AI工具的具体环节,比如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等。在人工智能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应再思考、再创造,这样才能真正将AI工具转化为学习的助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用户发表,不代表网站立场,仅供参考,不构成引导等用途。 新闻
又一新品类诞生!亿田引领行业叩响新时代大门
iPhone SE 4定于2025年春季发布:首发苹果自研5G基带 换上OLED刘海屏
山东移动携手中移物联以5G快线+AI 赋能泰山景区满满“科技范”
元宇宙开启数字视听新未来
慧企飞(OS-AIGC企业版)赋能企业效率飞跃,开启2024数智时代!

首页

分类

定制方案

消息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