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20多年来,我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技术专家。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政府支持下,公司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人工智能+”制造模式将生产效率提升30%。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是我最大的乐趣,我会继续改进生产方式、创新检测手段,并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技术团队。
——刘太钟(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工业X射线检测设备,是工业产品质量是否过硬的“试金石”。过去,工业X射线检测设备依赖进口。随着我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化,对检测技术的源头、过程及产品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来,我们自主攻关核心技术,相关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实现了进口替代。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让我们更有底气加大这方面的投资。
——刘骏(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对口帮扶工作中,我们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去年,在安徽援藏干部的协调下,合肥高新区太空科技研究中心、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错那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在错那市建设“高原航天育种重点实验室”。如今,青稞、油菜等16个品种的种子已经开始在西藏试验种植。
——周兵(安徽援藏干部,西藏自治区错那市委常委、副市长)
发展特色产业,离不开资源禀赋。依托河西走廊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和优质草场,村里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产业,目前奶牛存栏达52000头,自有饲草基地10万亩。作为产业升级新赛道,今年我们将重点聚焦产业链延伸,向稀奶油、黄油、烘焙牛奶、奶酪等乳制品精深加工发力,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为带动村民群众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
——马志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党委书记)
(本报记者刘新吾、沈靖然、姚雪青、鲜敢、赵帅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