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不断强化智能技术应用布局,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不仅有效提升了新闻生产传播效率,也极大拓展了“媒体+”的运营模式,走在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前列。纵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智能化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已被运用到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涵盖从选题策划、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供稿到传播分析、用户互动等全过程。
01.智能采集与采访
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媒体的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能力,成为选题策划、全媒体采访的有效助力。
在智能采集方面,人民日报AI编辑部的“多模搜索”功能提供智能文本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多语言搜索、语义搜索等业务场景,快速提升编辑记者的信息搜集效率。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造的“新闻线索热点发现系统”,可以针对任意一条热点线索、选题,提供互联网聚合分析、同行业报道分析、传播情况分析、相关素材分析、网民观点分析等,为编辑记者精准决策提供支撑。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中的“智媒数据链”“智闻”产品,通过挖掘全网大数据,可快速分析捕捉包括网站、APP以及电视在内的全媒体实时热点信息,追踪热点发生源头与发展脉络,实时感知热点变化趋势,帮助运营人员精准挖掘有价值的素材信息,更好地完成选题策划。
在新闻采访方面,新华社有两款被称为“采访神器”的工具——智能采访终端APP与音讯盒子。智能采访终端APP能够适应不同移动报道场景,一部手机就能完成融媒体稿件的处理;音讯盒子具备语言识别、3D打印等功能,可以适配多样化的采访设备,一键式完成语音转录,并进入采编系统。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推出“云上精编”功能,结合云桌面的特点,充分体现出协同工作的特点。前方记者仅需一键点击连接云桌面,便可与后方团队协同办公,同时接入云桌面进行精编操作,最终直接发布到各传播终端,免去素材传送再沟通精修的繁琐流程。
02.智能生产与融媒体内容制作
在新闻生产制作环节,丰富的智能多媒体编辑工具、虚拟主播、AIGC(AI生成内容)等技术已被广泛使用,将记者从日常的文字记录整理、图片处理、音频视频剪辑、新闻配音等大量琐碎工作中解放出来,能够更专注于思考报道的创意与深度,创作出更好的内容产品。
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以可视化方式呈现文字内容、数据信息,制作创意海报等,已是媒体常用的报道手段。在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的“智能数据导图生成”功能模块中,只需上传Excel数据表,便可自动生成可视化的动态数据导图,成为新闻的发布素材。编辑记者不需要美工和技术基础,就能快速地制作出专业精美的动态数据导图,提升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新华社自主开发的可视化制作工具“图图”,通过文本或数据的导入和编辑,就可以生成美观、明快的可视化产品。在多模态生成场景下,基于AIGC技术,推出了时政漫画创作平台、以诗作画平台等。
短视频方面,丰富的智能化视频生产工具不断降低视频加工难度,提升生产速度。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推出的“一键特写”功能可将大型会议中16∶9的多人视频素材,按照单个人物进行快速裁剪,智能生成单人的竖屏视频,便于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同时满足受众对单个人物的观看需求和移动端观看习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AI云剪辑平台可对12路直播输入信号进行“找”“选”“编”3个阶段的智能加工,90秒左右就能生产出一条短视频。智能发稿系统可从直播画面中截取关键帧进行自动剪辑。智能转稿、智能拆条等功能能够将电视节目自动转化生成短视频,实现电视新闻到新媒体新闻的智能化、自动化、批量化转换。新媒体视频稿件也能够转给大屏传播,从而形成大屏支持小屏、小屏反哺大屏的双向传播支撑格局。自动配音工具能够定制训练主持人仿真声音,已开发出康辉、贺红梅以及北美分台英语男女声一共4组仿真声音资源,为新媒体端提供自动配音服务。
03.智能分发和个性化推送
近年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媒体开发“党媒算法”“总台算法”,为算法注入主流价值导向,促进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
人民日报社媒体技术公司建设的“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以“党媒算法”为核心,革新了用户画像体系和内容标签体系,对海量聚合内容进行智能化和自动化处理。党媒平台构建主流价值观知识图谱,自建智能标签体系,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对入库稿件进行标签提取;根据稿件标签和用户阅读习惯构建用户画像,并通过建立兴趣相关、地域相关、时效相关等推荐模型实现不同用户不同阶段的稿件智能推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总台算法”建立了从细分内容到爆款内容的内容漏斗模型,同时建立从高活用户到低活用户的流量阶梯模型,将可能成为热点、爆款的精品内容逐渐放大人群推送范围,从而有效检验内容传播力。内容漏斗模型的亮点是运用算法挖掘潜在热点,为有限规模的内容精准匹配用户喜好。实践中“总台算法”有效助力新用户引流、老用户驻留,实现了总台用户数量和活跃度的双增长。2021 年以来,“总台算法”在央视频影视、综艺、文史等10 多个业务板块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节目播放、曝光、用户转化等多类指标相较算法应用前取得了50%以上的增长,部分指标增长幅度超过300%。
04.智能审核与校对
智能审核可对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封面、标题等内容进行多维度精准识别,检测其中的错误或违规内容。
人民日报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研发的“智晓助”系统,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迁移学习等技术,实现机器辅助识别和提示文稿、图片和视频中的不规范内容,并给出纠错建议。这套系统可以替代传统校对环节的部分工作,辅助内容创作者发现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校对审稿效率和准确度。“智晓助”已助力人民网“人民审校”智能审核业务在多领域应用。
新华社技术局研发的“新华较真”,可以对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进行多模态智能校对,对政治术语、形近字、音近字等进行校对,对敏感词、敏感人、敏感实物等进行识别及提示,把好内容安全关。
05.智能反馈和舆情监控
媒体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海量数据处理和超大规模计算,可对用户反馈进行实时评估与综合评价,使内容生产者和运营者能及时了解其生产内容的传播效果及传播路径。同时也为舆情管理、虚假信息治理、版权保护等提供依据,带来新的业务模式。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打造的“舆情监控分析系统”面向政府和事业单位提供全面、及时、便捷的全网公开数据分析服务,可以针对人物、机构、品牌、地域等实体提供热度趋势、网民口碑、网民观点、负面情绪、热点警告等辅助分析工具,帮助用户解决口碑提升、品牌监测、精品分析和数据营销等问题。“投放效果评估系统”为版权转载统计、媒体传播影响力分析、媒体与记者的考核、新闻采编跟踪反馈等方面提供量化数据和信息支撑。
央视网开发的全媒体信息巡检预警平台“智晓”具备视频监测能力,并可“按需定制”个性化特征库,全面感知洞察全媒体平台的内容风向变化,及时捕捉、精准分析与其相关的各类负面敏感信息内容,并提供快速反馈预警,为政府、企业的品牌口碑检测、用户行为分析、事件态势感知、信息危机预警、数据洞察分析复盘提供全方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