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人机共舞”意味着什么(快人快语)
来源:     阅读:303
网站管理员
发布于 2025-02-27 11:20
查看主页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许 锐

当“机器”成为舞者,“人”成为“机器”的伴舞,将怎样影响艺术发展?2025年总台春晚舞蹈节目《秧BOT》引发热议,16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与舞者一起演绎传统秧歌,映射出科技、艺术与文明交织的三重镜像。

“人机共舞”不仅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舞蹈表现形态,更凸显着艺术表达主体的“反转”。在传统定义中,我们将舞蹈描述为运用身体来完成表演的艺术。但《秧BOT》中,农耕文化的身体记忆转化为可编程数据,这无疑预示着:在舞蹈这一人类最古老、与人体联系最紧密的艺术中,科技已开启新篇章。

我们也要看到,科技与艺术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是技术本身的发展还是艺术自身的探索与突破。目前,人形机器人舞蹈样式尚处于早期阶段,还远远达不到人体动作的复杂程度,更遑论在情感和审美上的表现。机械关节的摆动,是否能更好传递秧歌“稳中浪,浪中俏”的人文精髓?金属机身的反光与人体汗水的感动,能否实现情感上的同频共振?这些追问,依然反映着艺术的终极价值。当然,换一个角度,正因“BOT”的形象灵活呆萌,在舞台上显得格外努力,才能圈粉无数。这其中无疑包含着人的情感与审美的投射。

最后,从更深层次而言,《秧BOT》引发了智能时代艺术本体与人类文明核心命题的思考。

从石器时代的“工具使用”到智能时代的“生命模仿”,人类正经历文明演进的新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舞蹈似乎成为一个绝佳的隐喻。不凭借任何外在工具进行身体表达的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继而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不断面对工具创新的挑战。

在农耕与赛博的文明碰撞中,我们正在重新为艺术勘界。正如先民通过歌舞与天地对话,我们也借助机器人这面镜子,在技术前行中寻找自我的倒影。技术永远不应是冰冷的替代者,而应成为激活文化传统的媒介,在传承与创新的张力中书写新的故事。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院长)

免责声明:本文为用户发表,不代表网站立场,仅供参考,不构成引导等用途。 新闻
前瞻2024人工智能四大趋势
通威:携新能源产业链“明星产品”集中亮相
【山东新闻联播】汉鑫科技:突围人工智能,激发产业变革!
元宇宙,是噱头还是创新?
跑出税务有诉必应“加速度”!浪潮科技推出税费诉求智能分析平台

首页

分类

定制方案

消息

我的